走近敬一丹

2008-07-14 15:47 阅读(?)评论(0)
 

走近敬一丹

      上午,在北山宾馆听了中央台主持人敬一丹的讲课,题目是《准备好了吗》。应该说这堂课是偏得,本来敬一丹此行是没有讲课任务的,但应局里的热情邀请,敬一丹还是愉快地接受了。这给我们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。

    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,五年的知青生活,给了她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。她先后任黑龙江电台播音员,后回母校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,然后调中央电视台至今。现任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、《东方时空》节目主持人。连续获得3届“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。可以说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里,是个大家,是公众认可和厚爱的新闻人物。

     在与敬一丹的接触中,觉得她是个诚实、正直、低调、敬业的一个人,是个平易近人,感情丰富的一个人。我想她能走进老百姓心里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《焦点访谈》、《东方时空》这两个栏目。这两个栏目曾经被百姓称作“法官”、“青天”,可看出人们对这两个栏目的期望。然而,于今谈起这两个倍受关注的栏目时,敬一丹也表现出了无奈,因为,现在的体制关系,想要直面真实,面对现实,真的好难,好难,这其中背后的故事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的。

     敬一丹在讲课时谈到,她主持《焦点访谈》节目时,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来信,看后不是快乐,因为信中述说的大都是百姓遇到的疑难,有些甚至关乎身家性命,来信无不寄托着期盼,想把所遇到的问题借助舆论监督得到解决。因此,敬一丹说她每天都有被托付的感觉。这是责任,也是道义的驱使。为此,她说:“选择了一个让人享受的职业,就要去承受、忍受!”不难想像,作为《焦点访谈》节目的主持人,她所知道的民间疾苦是何等之多,感受是何等之深。

     也许是职业的关系,也许是岗位的重要,敬一丹的思维总是深邃的,她没有把自己简单地停留在播音的水准上,限定在狭小的视野里,而是深思着、忧虑着各类问题。正如她说的:“我在想,凭什么这些人对《焦点访谈》栏目信任呢?他们的诉求能否得到解决呢?”这些疑问,可以说是对百姓疾苦的同情,也是对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的质疑。是啊,人们在求天不应,入地无门的时候,期待舆论的监督,希望还世道一个公平。应该说舆论监督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氛围,但这种力量是永恒的,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,舆论监督将如长江之水,势不可挡。就像敬一丹谈到的:“《焦点访谈》没有以前那种锋芒了,但不论这个栏目是否存在,这种力量是永远存在的”。

     讲课围绕《准备好了吗》展开的,实质上是敬一丹为自己,也为同行,为新闻媒体提出的新课题。当汶川地震发生后,面对灾难,面对直播,面对公众,敬一丹第一次向领导请缨走进了直播间,这时候她才意识到,事后反思才深切感悟到,一切并没有准备好,这种准备是多方面的,有前线的,有应急的,有自身的,等等。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,一位优秀主持人,对自己的严格要求,给自己提出的挑战。这是虚怀若谷的展示,这是永不自满的品格,这是前进不可缺少的动力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,深思的,效法的。

     说道汶川地震,说起灾区的状况,说到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孩子,敬一丹依然眼圈红润,讲到动情处,她强忍着泪水,把目光移向别处,表现出了对灾区人们的同情,一个职业主持人的起码良知和高贵品质。我想她的爱憎分明,感情溢于言表,丰富的思想内涵,也许正是她赢得百姓认可和赞誉的方面。

     敬一丹老师讲完课,留下点时间,让前来听课的同仁自由提问,台上台下互动起来,更让人感到她的可亲可敬。这时,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平易、质朴、睿智、厚重,不失大家风范。巧的是,再过两个月,恰逢我市电台成立五十年大庆,敬一丹老师欣然为本台题写了“五十年声音,五十年路程”的题词。那娟秀的笔迹,朴实的话语,折射出了她做人的格调,从业的感悟。

     走出宾馆,我们与她一起合影留念,算是结束了这次难得的会面和领教。虽然短暂,但印象深刻,受益匪浅。她是个普通人,却有一般人没有的经历和奋斗;却有一般人没有的见识和思想;却有一般人没有的厚实和丰富。我想,走近一个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难,但要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,品味她的人生精髓却是很难很难。

 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2-03-28 10:25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